新闻中心

82岁成功研制芯片:最大心愿就是“匍匐在地擦净祖国身上的耻辱”

时间:2024-03-02 07:59:58 文章来源: 江南app平台下载

  1986年中国的集成电路和芯片发展,已经无限逼近于世界水平,就在即将突破时,一天,所领导突然找到黄令仪,对她说:“所里的经费太紧张,拿不出钱支持大规模集成电路的研究……”

  黄令仪的大脑一片空白,她步履蹒跚地走出计算所大楼的北门,失声痛哭:“难道我们呕心沥血十几年创建的研究室就这样结束了?难道计算所今后真的走向‘无芯︐的未来?”

  1936年黄令仪出生于广西南宁一个高级知识分子家庭,家境良好,父亲是广西博物馆创始人,学识渊博,母亲曾任职于广西化学研究馆,如果是处于和平年代,黄令仪一定会拥有一个非常幸福的童年,然而20世纪30年代是一个动荡的年代,黄令仪出生时正值于抗日战争爆发初期。

  颠沛流离的生活,让黄令仪从小就懂得弱小被人欺的道理。随年纪渐长,她的心底生出一股倔强与愤慨,发誓长大后一定要努力让国家变得强大,不再受人欺凌。

  战乱结束,黄令仪一家安稳下来,在父母的支持下,她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华中科技大学并被学校保送到清华大学深造,成为半导体专业的首届学生之一。两年后,黄令仪硕士毕业返回华中科技大学,和同事一起创办了半导体专业课程。

  上世纪60年代初期,国内了解半导体专业相关知识的人很少,而发达国家对中国实行技术封锁,面对这一几乎为空白的课题,黄令仪并没有为难,反而兴致勃勃地接下这副重担。

  为了攻克项目,黄令仪和同事们彻夜不眠,许多实验仪器都是亲手制作,遇到困难也绝不认输。终于,他们成功研发半导体二极管,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我国半导体事业上了一个新的台阶。

  可是,宏图尚未大展,一盆冷水就浇了过来--新中国正处于最艰难的三年,国家调整了方针,一批新专业无奈下马,半导体也在其中。

  就这样,黄令仪便离开了华中科技大学,来到了中科院计算机所固体电路组工作,从事二极管研究。

  1965年8月,计算机二部应运而生,简称“156”,专门研制微型计算机,这是中国第一个芯片研究团队,才华横溢的黄令仪被委以重任,她负责研制半导体三极管。

  任务难度很大,她经常一天要工作十三四个小时。在那激情燃烧的日子里,她带领团队熬过了不知多少个不眠之夜,不仅圆满地完成了自己的任务,还帮助兄弟组做了引导二极管。

  1966年8月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台空间计算机成功问世。1970年这台微型计算把“东方红一号”卫星成功送上太空,浩瀚的宇宙中回荡着《东方红》的音乐。

  1971年集成电路研究室成立,她被任命为负责人,为大型通用计算机研制半导体存储器。

  那时,国外封锁得厉害,特别难找到资料,她带领团队靠着一股不服输的韧劲,把关键环节一一拆解,逐个突破,终于将存储器研制成功, “咽喉”环节被拿下,大型通用计算机研制成功通过鉴定,投入到正常的使用中,还获得了1978年全国科技大会重大成果奖。

  研究室初具规模后,黄令仪又负责了两个集成电路的项目,并先后获得1980年中科院科技成果二等奖、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。

  作为集成电路载体的芯片,研发进展很快。就在黄令仪踌躇满志准备大干一场时,国内出现了一些杂音,觉得自身造芯片不如去国外买。

  一天,科技处一位处长试探性地问黄令仪:“计算所要不要研究大规模集成电路?”

  黄令仪一听急了,任何电子科技类产品不能离开芯片,尤其是关乎国家安全的卫星、导弹,不自主研发就会被“卡脖子”。她斩钉截铁地说:“计算所若不进行芯片研究,今后做计算机设计的人只知道用芯片,里面是什么都不知道了,怎么能设计出一台好的计算机呢?”

  1986年黄令仪在万般无奈中来到新成立的微电子中心报到,从此她又投入了完全陌生的CAD(制图软件)研究中。就在此时,她切身感受到了“无芯”之痛。

  国内一家与日本合资的洗衣机厂,日方什么都提供,唯独不提供芯片的设计,必须花高价购买。无奈,合资厂听说黄令仪的团队曾经从事过芯片研制,就找上门恳请她帮助研制控制洗衣机的芯片。

  当她千辛万苦研制出来,洗衣机厂准备批量生产时,日方却降价了,投入生产就得亏本。

  1989年黄令仪被公派前往美国洽谈合作项目,恰好一个大型国际芯片展览会在美举行。看到欧美发达国家的芯片几乎占据了全场的焦点时,她不甘心,在一周时间里,跑遍成千上万的摊位,可是,没有一家来自中国。

  她震惊了。“1963年,我国集成电路的研究水平与国外是同步的啊,为什么现在差距如此大?”

  芯片就像她的孩子,三十年来,她曾经为此付出过巨大的努力,然而,现实却是如此残酷。

  痛苦中,黄令仪掉下了眼泪。那天,她在日记中写道:“琳琅满目非国货,泪眼涟涟。”

  从此,她暗自下定决心:一定要设计出一块高水平的芯片来参展,洗刷耻辱。尽管这一年,她已经五十三岁了。

  回国后,黄令仪继续研究集成电路,从建立版图库到寄生参数对性能的影响等,一切重新开始。这一时期,由她主导研究的两个项目获得了国家专利。

  随着黄令仪在业内知名度的提高,2000年她推荐参加德国纽伦堡召开的国际发明专利博览会。这是我国第一次向外界展示芯片类产品,也是该博览会成立50多年来第一次邀请中国参会。

  黄令仪带着研究成果来到了德国。尽管摊位小,但毕竟实现了“零”的突破,国际芯片博览会,终于有了中国人的一席之地。

  可她却高兴不起来,用心血浇灌出来的珍贵芯片,却只换来了一张纸。由于主要西方国家签署了《瓦森纳协定》,我国无法进口高端生产设备,芯片设计出来,却不可以使用。

  2001年冬天,苦闷中的黄令仪接到“中国计算机之母”夏培肃院士学生、中科院计算所研究员胡伟武的邀约,请她一起参与研究计算所CPU物理设计,而且将来会投片(找到对接的公司)和流片(试着成批量生产)。接到这个电话,黄令仪兴奋不已。

  芯片设计是特别烧钱的,这个经费要差一个数量级呀,她害怕又像当年大规模集成电路的研究一样又半途而废,但33岁的胡伟武的一句“我要让全中国人都会设计CPU!”感动了她。她最终答应了邀约。

  虽然当时黄令仪已经66岁,但精神劲头完全不输小伙子,每天要看的材料堆积成一座小山,不完成工作绝不下班。为了锻炼好身体,不给同事拖后腿,黄令仪每天都要早起一小时,在家不远处的小公园打上一遍太极,再乘车赶往计算机所工作。

  作为铺路搭桥的先行者,黄令仪压力非常大。设计刚开始时,她发现几乎一半以上的线网都有问题。她查资料,请教外国专家,通宵达旦是常有的事,就连做梦也在设计。她不能让计算机所的十万美元打水漂。

  经过成千上万次的修正后,第一代芯片研究出来即将试验成功时,黄令仪的脖子突然不能动了,她被医生警告不能使用电脑,必须休息。整整一个月,黄令仪躺在床上,心却留在了实验室。当同事打电话告诉黄令仪芯片获得成功时,她开心得像个孩子,所有的疼痛也都消失了。

  2002年8月10日,我国首款通用CPU“龙芯1号”调试成功。从此,结束了我国只能依靠进口CPU制造计算机的历史。之后,团队又一鼓作气投入到“龙芯2号”的研制中。

  回到桂林,她颐养天年,其乐融融。然而,有一天,胡伟武突然来信,历数我国在高端芯片上被美国“卡脖子”的现状,最后他在信中说:“芯片需要你,让我们继续为龙芯的理想而奋斗!”

  由于黄令仪的归队,“龙芯2号”的研发速度加快。2005年4月,“龙芯2号”在人民大会堂正式对外发布,其性能比“龙芯1号”提高十到十五倍,很快便大范围的应用到所有的领域,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。

  胡伟武也是一个极具报国情怀的科学家,2010年他决定兑现承诺,创办企业,深入研究,让龙芯走向产业化。

  面对资金困难,黄令仪主动拿出11万积蓄:“我支持你,不求回报!”这不仅是经济上的支持,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,黄令仪也要兑现她的诺言,“匍匐在地,擦净祖国身上的耻辱”,即使献出生命,也在所不惜。

  从此,她继续战斗在研发岗位上,即使到了八十高龄,仍然坚持每天到公司上班,拖着鼠标在电脑上查电路。

  2018年“龙芯3号”顺利问世,成为国之重器的心脏。这是中国第一个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芯片,它打破了美国对芯片的垄断,为国家节省资金超过万亿元。黄令仪无疑称为“龙芯之母”。

  在黄令仪和同行的芯片人的不懈努力下,“龙芯3号”等一大批国产高性能芯片应运而生。

  复兴号高铁实现了百分之百的国产化,歼20等先进军事装备,配套了相控阵雷达,换上了中国自己的“心脏”,北斗卫星也装上了中国芯,彻底打破了西方的技术封锁。

  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艰辛探索中,以黄令仪为代表的芯片人,从二极管、三极管、微型计算机、大型集成电路等,一路披荆斩棘,打造出了中国人自己的芯片,这是一场逆袭和突围。

江南app平台下载
江南娱乐在线登录平台
江南娱乐注册平台